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赈灾-救助 > 详细

紫荆民族中学:一场利益博弈下的牺牲品

2012-07-04 09:38:33  来源:法制日报

  法制文萃报记者 岳雷

  “5·12汶川地震”是中华民族沉重的伤痛,灾后重建的状况,更牵动着华夏子孙的心魄。然而,近日一则关于香港援建中学遭到地方政府拆毁的消息,却将绵阳市政府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于是,人们的关注焦点重新聚拢向四川。

  伤不起的“先斩后奏”

  据了解,“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绵阳民族中学教学楼严重受损。灾后重建中,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援助资金200万港币,另外获得香港特区政府“支持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信托基金”资助的200万港币,绵阳市教育局也筹集了270万元人民币,总共600余万元的资金,用于绵阳市民族中学将近3000平方米教学综合楼项目的灾后重建。为感谢香港同胞的爱心,建成后的学校正式更名为“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校方还特别刻碑铭记这段情谊。

  然而,这样一所承载着希望起航的学校,却在建成仅两年后便“英年早逝”。近日,香港发展局支援四川重建小组组长麦齐光表示,绵阳紫荆民族中学遭地方政府拆除,以建造万达广场商住综合工程。

  此言掷出,震惊舆论,多家媒体带着硕大的问号赶往绵阳一探究竟。据前往绵阳市涪城区花园路实地调查的新华网记者介绍,紫荆民族中学毗邻地段已经建起一大片商业设施,许多高楼都接近封顶,学校教学楼已被夷为平地。周边不少商户告诉记者:学校去年底就不再使用了,拆除是最近开始的。

  紫荆民族中学的前世和今生,让人看到何谓“天灾”何谓“人祸”。据记者调查,紫荆民族中学建成不到一年,万达广场的建设就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帷幕。此时,与学校毗邻的其他单位都陆续搬迁,只有紫荆民族中学仍然屹立在原址,几乎成了一座“孤岛”,师生们不得不忍受施工带来的噪音、灰尘及高空作业的影响。虽然校方与万达集团、绵阳市政府进行过多次沟通,但如火如荼的施工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就这样,紫荆民族中学无奈地成为了这片区域最后一个“钉子户”,学校的教学和生活陷入了尴尬。

  据了解,四年前香港方面和四川省教育厅、绵阳市政府曾签订三方协议。按照协议约定,紫荆民族学校的所有权由绵阳市政府拥有;将来项目如出现任何变动,四川方面应告知港方,经过同意后才可实施。然而,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均瑜表示,绵阳市政府在整个更改土地用途、出让给开发商的过程中,都没有知会香港方面,这是香港发展局和教联会都不能接受的。

  黄均瑜介绍,在得知紫荆民族中学面临拆迁的消息后,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曾于2011年7月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次考察让他们觉得“不搬不行了”——自学校创办以来,一直与邻近的绵阳师范学院西校区共用水、电、气、运动场、实验室、图书室、浴室等基础设施。2011年初,绵阳师范学院西校区搬迁,这使得重建的紫荆民族中学失去了所依托的辅助设施,于是出现了“断水断电”的情况。

  黄均瑜称,在这种局面下,“我们只能选择妥协,同意将紫荆民族中学搬迁至新址上。”异地重建的意向很快达成了一致。2011年11月底,香港教联会与绵阳市政府签署了备忘录。绵阳市政府决定,在绵阳市教育园区内征地65.5亩,投资7000万元,异地重建紫荆中学。学校建成后作为港方援建的灾后重建项目性质不变、校名不变。黄均瑜表示“如果没有我们的努力争取,不可能有这个结果”。

  但是,紫荆民族中学原址是拆除还是保留,却成了争议的焦点。香港政府认为,将一个刚刚竣工的教学楼无端拆除,特区政府不能无视捐款被浪费;港府正考虑追索200万港币的捐款。据悉,今年5月7日,香港政府曾派人来绵阳协商紫荆民族中学的处置事宜,并约定5月24日再次进行协商。然而遗憾的是,在再次协商到来之前,紫荆民族中学已经灰飞烟灭了。

  黄均瑜对此表示惋惜,这个事情绵阳方面在规划上有欠缺,程序上也有点先斩后奏。

  5月3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闭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修订)》在会上通过,并将于10月1日起实施。条例规定,擅自改变捐建、援建工程项目用途或者拆迁、拆除的直接负责人员和主管人员依法将被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拆除绵阳紫荆民族中学事件,四川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对媒体表示,四川省政府不同意拆除迁建绵阳民族中学,态度是明确的。绵阳民族中学在未得到香港特区政府有关方面明确同意之前就拆除,是十分错误的。

  虽然再等待一年,紫荆民族中学的师生们就可以搬入面积扩大了10倍的新校区。但是,搬迁过程的波折却让师生们难以掩饰内心的感慨。在一拆一建之间,耗费的不仅仅是人力和物力,还有那本该被善待和珍惜的慈善心血。

  慈善败倒于商业

  一项斥资600余万元的慈善工程,却行色匆匆地沦为瓦砾,本就让公众扼腕叹息。更何况在举国尽知的“地产经济”驱动模式下,学校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正是豪华地产项目,难免让人产生“慈善败倒于商业”的质疑。

  对于动迁的原因,绵阳市政府发布新闻通稿称:“2011年1月,因相邻的绵阳师范学院西校区因发展需要已实施搬迁,使民族中学借用的绵阳师范学院西校区运动场和浴室等教学和生活设施丧失,加之原校园狭小,学校教育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师生和家长迫切要求异址迁建。”绵阳方面的通告,坚决否定了紫荆民族中学为万达广场项目让路的说法,然而,媒体的深度挖掘却为公众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早在2009年8月28日,绵阳市就成立了项目专引及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和大连万达集团进行项目洽谈。2009年10月,大连万达和绵阳市政府签署协议。据《绵阳晚报》报载,当年10月16日,“绵阳市政府与大连万达集团在成都举行绵阳万达广场项目签约仪式。未来两年,大连万达集团将投资60亿元,参与南河片区旧城改造,打造绵阳万达广场。”

  对于这个“一诺千金”的“财神爷”,绵阳市政府在协议书中承诺,为万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对项目的引进、落户、审批的全过程提供高效的投资服务。2011年1月,万达与绵阳市政府顺利签订协议,由政府负责地块范围内的拆迁工作,拆迁工作片区占地总面积约为218.2亩。紫荆民族中学就在其中。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紫荆民族中学是2009年6月动工、2010年3月竣工的。也就是说,在这项慈善工程奠基开工仅仅两个月后,绵阳市政府就将这个不愁嫁的“千金”许配给了他人。也正是由于“一女二嫁”的决定,导致了紫荆民族中学刚刚投入使用就要面对拆迁的窘境。

  据紫荆民族中学一位老师介绍,在万达广场绵阳项目区域拆迁中,绵阳师范学院有80多亩地,是最大的拆迁单位。而紫荆民族中学,由于地处十字路口附近,位置是最好的。“我们也不想搬,但是没办法,政府强制搬迁。”老师的肺腑之言也代表了香港方面的无奈。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香港教联会在当初捐款时,还特意询问过绵阳市政府将来会不会拆除,在获得地方政府“不会拆除”的肯定答复后,港方才启动了捐款方案。但遗憾的是,人们不愿目睹的一幕还是上演了,几百万元的慈善捐款,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殆尽。

  “60亿元的项目对于绵阳市而言,无疑是一块大蛋糕,其中利益取舍自然很明显”,绵阳当地一名政府官员如是说。在绵阳市政府看来,万达广场所带来的投资拉动效应绝非一般规模的商业地产项目能够比拟。资料显示,万达广场项目由购物中心、写字楼、住宅、商务酒店、商铺、配套物业、回迁物业等组成,总建筑面积约45.3万平方米。项目该片商业区域建成后,将至少增加10000个就业岗位,同时计划每年实现税收超过亿元。按照万达集团当初的规划,万达广场将成为全面带动绵阳区域商业升级的标志性建筑,于是他们大胆地打出了“绵阳从此改变”、“傲居绵阳繁华中心”等花哨的广告横幅。

  另据一份《绵阳万达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绵阳万达广场是2009年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绵阳市成功引进的首个大型投资项目。大连万达集团的60亿元投资,将参与绵阳市涪城区南河片区旧城改造,进而打造绵阳“城市副中心”。据介绍,城南地区本来就是绵阳市准备打造的城市副中心,万达集团的理念正好和政府“一拍即合”。

  紫荆民族中学的遭遇,不仅撩拨了大陆公众的神经,在香港社会也引发了关注。香港议员王国兴表示,内地政府改变规划,学校拆迁重置,香港纳税人的钱等于白白浪费。

  也许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绵阳市有关官员作出回应,称拆除紫荆民族中学“是万达集团的私自行为,绵阳市政府并不知情”。绵阳方面已经通报万达集团,并作出严厉批评,相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对万达绵阳公司的处罚措施。

  可笑的是,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击鼓鸣冤”。感觉“背了黑锅”的万达集团随即作出反驳:是当地政府主张拆迁!大连万达集团掌门人王健林对《新京报》记者说:“这事和万达有什么关系?我们确实纯粹以挂牌招标摘得土地,拆迁未完成时,我们根本不想摘牌,政府主动引进万达广场,一直承诺没有问题,等我们摘了牌,拆迁出了问题。一个基本的常理,现在哪个企业会做拆迁?国土部门规定,必须是净地挂牌,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就进行土地出让已属违规。”

  万达集团的“反戈一击”让公众一头雾水,究竟谁在说谎?或者这本就是政企双方给公众表演的“双簧”?事件背后,萦绕着的是政府、开发商和捐建方之间的一场复杂博弈。其实不管孰真孰假,都无法挽回紫荆民族中学沦为残砖碎瓦的事实。

  残砖碎瓦牵出问题一串

  绵阳紫荆民族中学已经“香消玉殒”,在这场多方博弈的迷局里,需要追问的内幕还有很多,暂且交给相关部门去调查跟进。公众不妨梳理思绪,痛定思痛,因为这桩“悲剧”牵出的问题有很多。

  针对紫荆民族中学事件,历来以“敢言”著称的《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说,香港政府“能否追回善款已经不甚重要,其对公款的锱铢必较,则算得上一部生动的活教材,供那些无度挥霍的内地官员阅读和参悟。”

  其实,早在汶川地震后第二年,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被媒体曝光斥资6500万元,修建外观酷似美国白宫的豪华办公楼。如今,绵阳又轻描淡写地铲倒当初花费600余万元重建的紫荆民族中学原址,并欲大手笔投资7000万元打造新校区,豪气可见一斑。只是,这一拆一建之间,几百万元慈善捐款白白沦为了瓦砾。这种“大手大脚”的公共财政经营方式,让捐助者、纳税人心中不是滋味,更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信任危机。

  虽然香港教联会受迫于“米已成炊”的现实,最后接受了绵阳市政府的新校区计划,但是人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次拆建风波是因为绵阳市政府的规划失误。

  如是也!透过紫荆民族中学的“短命”,人们看到了绵阳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拍脑袋决定”的成分——当初草率地重建,如今又草率地拆除。所谓“设施不足”、“校园狭小”以致“教育教学无法展开”等,不过是“官字两张口”的诡辩。正如网友所言,既然这么多致命伤,为何当初重建时不考虑周全,仍然沿用原绵阳民族中学这个堪称“半成品”的设计方案,而不是直接将其扩建或是重新规划到教育园区内?想必,公众的种种疑问,当地政府很难给出满意解释。毋庸置疑的是,“规划短视”并不是绵阳的“专利”,在中国其他城市也层出不穷。在此起彼伏的推土机轰鸣中,大量正值“青壮年”的中国建筑,表演着一场场“非正常死亡”。

  当然,除去这些弊病,更应关注到慈善本身。我们时常抱怨,说中国人面对慈善总是积极性匮乏。其实,孕育慈善的胚芽,亟需营养丰富的社会土壤。前不久,国家审计署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1年度审计结果。在审计的939个项目共计2031.8亿元规划投资中,有63个项目、26个施工单位、4个勘察设计单位、8个监理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不合规、勘察设计不到位的问题。其中不乏公众耳熟能详的豪华办公楼、招投标违规操作、校舍教学楼偷工减料……一个个事件让公众对于善款是否善用的问题产生狐疑。

  试问,如果你拱手捐出的善款,会不明不白地变成贪官们的饕餮盛宴,会莫名其妙地变成“美美们”的炫目豪车或奢华箱包;如果你捐建的校舍会被当成是“应急之需”或是“应景之需”,甚至被悄无声息地强制拆除,你还会有一心向善的欲望?还会有慷慨解囊的冲动吗?所以,就当下的中国而言,与其指责公众对慈善“冷眼”,不如审视我们贫瘠的慈善环境,铲除那些曾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着慈善动力的行径。

  围绕紫荆民族中学的是是非非,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发生的时候,类似“震出一个新城市”这样的话常常被提及,但抛去这种豪言壮语背后的悲怆,如何才能重获新生?答案不在别处,就在诸如紫荆民族中学这些个别项目的重建及其日后的命运中。

  只有敬畏每一分善款,才能用好每一分善款。只有将重建的每一个项目都考虑周全并加以珍惜,才能不辜负刻骨铭心的苦难和那些永远沉默的逝者。

  ● 结 语

  灾后重建谋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规划和发展之间如何寻求平衡,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今,紫荆民族中学施工现场尘埃已经落定,但这所“短命”学校所激起的思考仍未消弭。香港政府对待善款的谨慎态度,也为内地民众提供机会反思中国慈善捐款的管理与使用状况。

关键词:紫荆 民族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