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四射的深圳文化志愿者们。
深圳博物馆的志愿者为残障观众讲解。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进学校给孩子们开展讲座。
福田文体中心文化志愿者进行宣讲活动。
或者在公益舞台上载歌载舞展示艺术才华,或者在美术场馆为观众讲解展示渊博学识,或者在“四点半学校”耐心教导孩子们才艺……在深圳,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文艺人才队伍,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文化志愿者。
这支队伍孕育于一座“志愿者之城”:深圳是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组织、第一部义工服务条例、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都出现在这座年轻时尚又充满激情的城市。到2015年底,全市已有注册志愿者120.9万,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1.2%。
根植于这片沃土,根据文化部的统一部署,省文化厅积极推动,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市宣传、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深圳文化志愿服务迅速发展起来。
深圳是最早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地区,有着20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2014年10月,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正式组建成立,统筹管理全市文化志愿服务资源,进一步积极引导、规范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在全市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覆盖全市的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共有服务分队231支、志愿者约18000人。
2015年度,全市文化志愿者参与各类服务活动85461人次,较2014年度实现同比3倍增长。他们像朵朵绽放的“玫瑰”,怒放在鹏城大地上,成为深圳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把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送到市民身边。
统筹管理,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
78岁的陈勉是深圳博物馆最年长的文化志愿者,他退休前是高校老师,在博物馆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维护展厅的参观秩序,疏导人流,回答观众咨询。1938年出生的他,在四年时间里已经累计服务超过1400个小时。
深圳市较早借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在公益性文化场馆开展文化义工服务模式,尝试在市属文化场馆开展文化义工服务实践探索,深圳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
2011年11月,深圳博物馆选举成立了第一届“志愿者自治管理委员会”,建立志愿者工作档案,每年6月和12月召开工作会议进行总结表彰,实现了志愿者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发展。五星级义工张婕成为文化志愿者们自己选举出的第一届“自治管理委员会”主任。
目前,深圳博物馆共有文化志愿者2000多人,其中志愿者讲解员384余人,有50余人能用外语讲解,涵盖英、法、德、日语等,志愿者不仅有白领、机关干部、青年学生,也有海外热心人士。他们以自身的热情推动着博物馆工作发展。
组织规范是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根本保障,深圳作出了诸多探索。
首先,用制度引领文化志愿服务。《关于实施和规范文化义工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圳市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办法》……深圳出台了多个规范性文件,明确文化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促进措施、激励保障等内容,对全市文化志愿服务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促进作用。
以组织保障文化志愿服务。深圳2014年正式组建的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配置全市文化志愿服务资源。各市属文化馆场馆、各区、街分别组建服务队,社区和其他公益性文化场馆纳入上一级文化行政部门组建的服务队统一指导。
以科技平台支撑文化志愿服务。深圳打造集注册申请、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风采展示、活动交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志愿服务平台,建立“深圳文化志愿”微信公众号,在丰富文化志愿服务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更好促进全市各志愿服务队和志愿者之间的交流管理。
以规范的引导发展文化志愿服务。深圳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对文化志愿工作的主导作用,以积极引导促志愿服务规范发展。 市总队每年都召开文化志愿服务专题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各分队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服务内容、志愿者权益保障、经费支持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引导文化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杨永群介绍,对于文化志愿者,总队建立了专家型、专业型、辅助型三类队伍,分别建档、分类管理。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强化相关部门和各公益文化场馆对文化志愿服务的保障职责,从培训、管理、激励、资金等方面构建对文化志愿服务的系统保障,实现了制度化,力促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创新服务,塑造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的品牌
如何创新工作,探索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是深圳文化志愿者致力的课题。
深圳市文化馆志愿服务队拥有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志愿者210多人,他们当中既有具有高级职称的文艺专家,也有文化馆公益培训的学员,他们先在馆里学艺,再把学来的本领通过辅导、演出反馈给基层民众,同时也在广泛传递着奉献精神和文化力量。
“我们探索出不少公益文化服务新项目:有面向全市文化志愿者的各类培训;有面向市民的文艺演出;有面向基层群众的广场舞、书法培训等等;有面向中小学生的‘玩转课本剧’。”深圳市文化馆志愿服务队队长舒阳介绍。他表示,大家都在竭力地打造符合深圳城市特色,符合老百姓需求的活动品牌。
每天下午四点半,是龙华新区民治文体中心最热闹的时候,辖区内200多名中小学生准时来到“四点半学校”,在文化志愿者的指导下写作业、学绘画、读绘本、练柔道、唱快板。民治辖区绝大多数为外来流动人口,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现象格外突出,“四点半学校”不仅解决了辖区内孩子放学后的失管失教问题,解除了家长的心病,更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民治文体中心主任、“四点半学校”校长李娟介绍,“我们时刻都在想,四点半学校如何拴住孩子的心?除课业室、读书室外,学校还设置了兴趣班,包括书法、舞蹈、柔道、曲艺、电脑、电影欣赏等等课程。授课老师都是我们招募的文化志愿者,我们还主动发展了不少民间艺人和能人加入,比如剪纸老师李心初,就是名剪纸能人,而柔道课的老师,则是一名57公斤级全国冠军。”
民治“四点半学校”不仅广受孩子与家长的欢迎,还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评选中被授予“全国基层示范儿童之家”荣誉称号,并入选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七彩小屋”项目。
多年来,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对所辖志愿服务队伍的特色服务项目进行重点培养与扶植,通过持续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及形式,打造出一个个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
如覆盖全市的“四点半课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牵头举办的“文义惠鹏城”系列文化活动、罗湖区“罗雪儿”公共文化超市点单式服务、福田区“托起梦想”公益培训工程、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南山区公益文化服务、龙岗图书馆书香义工……
在深圳,文化志愿行动可通过服务时长及效果换取深圳入户积分,文化志愿者还能获得各类奖励。深圳建立了文化志愿服务的一系列激励机制,“志愿服务积分入户政策”便是其中一项。
深圳每年都会评选表彰一批全市示范项目、优秀团队、优秀文化志愿者和先进文化志愿工作者,并通过举办文化志愿服务展示月活动、志愿服务成果巡展及集中宣传等各种方式,增强文化志愿者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深圳还强化了资金保障机制。市宣传文化基金每年给予市服务总队80万元的资金支持,专门用于服务平台建设、宣传推动及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全市各基层社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补助。各区也拨出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如宝安区每年投入500多万元保障“文化春雨行动”文化志愿项目建设。
整合资源,让有水平的人才脱颖而出
最近的一天,刚从东莞参加完公益巡演回到深圳的歌手王如华,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深圳一家自行车制造工厂继续进行公益演出。“用歌声做义工,用艺术做公益”,他觉得快乐而充实。
15年前,怀着对音乐的梦想,王如华从山东老家来到深圳,梦想着用歌声打拼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混迹在酒吧和夜总会讨生活。“当时我觉得自己在一个泥潭,没有了未来,找不到方向。”
2003年的一天,龙岗区义工联组织去敬老院慰问演出,一个朋友把他拉去了。那天,在敬老院,没有伴奏、没有灯光、没有舞台,王如华突然很想唱发自内心的歌,一口气唱了6首,酣畅淋漓。
从那天起,王如华加入了龙岗区文化志愿者团队,很快便以扎实的功底入选为龙岗区梦想义工艺术团的一员,他不仅跟随艺术团一起走上了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也一直活跃在养老院、工厂、社区、军营等各类公益慰问的舞台上,龙岗区25万义工大多认识他,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华仔”。
如今,王如华已经成为一名五星级的专家型义工,他说:“唱歌对于我来说,不再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我找到了唱歌的价值,心态变了,生活阳光了。”
文化志愿服务中,社会文体资源被有效整合起来了——深藏在民间的文化体育热心人士、文艺爱好者和活动骨干,变身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像春雨播撒在深圳的各个角落,成为基层文化的生命因子,丰富和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让群众闲有所乐,乐有所学,学有所获,同时也使一批有能力、有水平的文体人才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脱颖而出。
基层的文化热情被有力激发起来了——更多文化人才能够下到基层、下到社区,提供与群众“面对面”、“点对点”的文化指导服务,让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找到了“组织”,让更多的群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队伍,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
市民的文明素质被有力提升了——通过实施文化志愿服务,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四个层级的“基层文化服务网”,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培训、举办群文活动等都可以找文化志愿者。通过文化志愿者的引领作用,进一步繁荣了基层群众文化,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特别是通过文化活动的熏陶、引导,市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城市意识、家园意识、文明意识也得到提升。
深圳通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并初步完善了一支多元化的文化人才队伍,有效缓解了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人力资源短缺的压力,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提高了基层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还促进了街道、社区的文体设施布局、规划更科学合理,更加贴近广大市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使“文化民生”得到更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