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何可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2022年8月10日上午,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河南(郑州)分中心揭牌仪式在郑州师范学院举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展示活动中,郑州文化馆“点亮繁星 益路同行”关爱心智障碍人士公益项目、“听爷爷讲故事·非遗援助计划”项目作为被郑州市选中的22个优秀项目参加了交流展示,获得参观人员好评。
“点亮繁星 益路同行”关爱心智障碍人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于2012年9月,常态化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提供艺术治疗、居家干预培训、社交能力提升等志愿服务。郑州文化馆志愿服务队举办公益艺术课堂,开设美术、书法、声乐、豫剧、钢琴、二胡、非遗传承等课程,促进服务对象认知、表达、动手能力发展;建立“心青年文化驿站”20个,打造“特殊艺术盒子”,常年展出特殊学员优秀作品,将其开发为文创产品并举办公益拍卖会,探索特殊人才特殊就业新模式;组织 “健身走、欢乐跑”、快乐观影、“心青年成长营”读书分享会、“笑脸集锦”等活动,帮助孩子与家长感受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其幸福指数。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帮助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400余名,形成文化部门、研究机构、专业协会、爱心企业与广大家长协同推进模式,有效促进了心智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认知发展,使特殊群体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该项目广受媒体关注,先后被评为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听爷爷讲故事·非遗文化传承”项目,成立于2015年12月,通过组织志愿者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助力“非遗传承”“非遗扶贫”“非遗合作社”等,打造辨识度高、共鸣度广、穿透力强、持久度强的志愿服务IP。项目执行团队选择48个有需求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非遗技艺传授,帮助制作非遗文创产品,建立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产销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产品变现,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增加了留守儿童父母经济收入、帮助其回归家庭,从根源上破解留守难题,同时,有效助力乡村经济振兴,推动形成以非遗文化带动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保护非遗文化的闭环。多年来,项目执行团队组织60位非遗传承人定期开展香包布艺、毛线编织、糖画、面塑、泥塑、剪纸、葫芦烙画、师家膏药、盘鼓、舞龙舞狮等10余项非遗技艺传授课堂,累计受益群众达20000余人。先后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河南赛区金奖、2020年文化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